原文
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
华杉详解
要做到诚意,先得致知。要致知呢,又要先格物,这就是格物致知。
朱熹注解说,致,是推到极处;知,就是识。致知,就是推极我的知识,要让我所知的无所不尽。格,是至;物,就是事物。格物,就是穷极事物之理,要让那极处无所不至。
张居正说,心之明觉谓之知,若要诚其意,就必先推及吾心之知,见得道理无不明白,然后意之所发是真是妄,才不会错杂。所以说,要诚意,先得致知。
这么说,致知的意思就是,你得懂道理,所有的道理都要懂。这样,你才能辨别是非,才能诚意正心。
张居正接着解释格物:理之散见寓于物,若要推及其知,在于穷就事物之理,直到那至极的去处,然后所知无有不尽,所以说,致知在格物。
王阳明说,格物致知的知,不是知识,而是良知;格呢,不是去做实验搞物理研究,而是格子的格,画好了格子,就等于画好了一个标准,这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。比如,我们说大臣的职责是格正君王,这个格就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,格子就是个框,格正就是匡正。我拿着这个是非善恶的格子,去格那个物,看套不套得上。套得上,就是是,就是善;套不上,就是非,就是恶。这就是格物致知,我一套,就致良知,就知道是非善恶。后来王阳明把这个思想总结为他的“四句教”,就是四句话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你自己心里有良知,一件事情的是非善恶,你自己心里明明白白的,都知道。遇到什么事,你用这个良知的格子去套一下,立即就明白了,不要给自己找理由,不要自欺欺人,该怎样就怎样,善的就留下,就去做;恶的就摒弃,不要作恶,这就是格物致知。
格,不是研究,是用是非善恶的标准去检验;物,不是物体,而是那个事,是你遇到的每一件事;致,不是穷尽,是导致,是找到;知,不是知识,是良知。
格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格子,那这个标准在哪里呢?王阳明说:“良知自然会知。”简单得很,就是你自己的良知,你自己心里都明白。
比方说,我是一个学生,该不该好好学习?人人都知道该好好学习,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好好学习呢?这就是没有格物致知。喊他出去玩的时候,他格子一套,知道不该去,但他还是去了。
格物致知,就是完全没有任何利益的考量,只按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做,就是绝对坚持原则,没有任何选择性,该怎样就怎样。
——华杉讲透《大学中庸》
读书笔记:
格物致知,就是按照是非善恶标准,制定一个原则,然后没有利益考虑,绝对的坚持原则去做事。现在明白这个道理,应该认真去践行。不能再没有原则的随心而为,随波逐流,要有自己的原则,而且要始终坚持,没有利益考量的,不偏不移的坚持。